教育帮扶在**攻坚战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教育帮扶在**攻坚战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针对问题,寻找根源,克服惯性,成为实现教育精准帮扶的前提。而教育根本问题的解决,则需要凝聚共识、聚焦关键,在教育和办学的决定性因素上做足文章。校长与教师两支队伍的建设,则尤其要注重资源聚合、平台支撑、八方来助,从体制机制中寻求变革的力量。

自我国确定“打赢**攻坚战”的战略,面向“三区三州”的教育帮扶驶入快车道。2019年秋季开始,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在四川省西昌市启动对凉山彝族自治州7县教育帮扶动员大会。精准帮扶有助于贫困地区人民从根本上斩断贫穷代际传递的链条,**改变区域落后的面貌。如今,我国已经实现了总体**,但是“**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打赢**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要在巩固拓展攻坚成果的基础上,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接续推进**地区发展和群众生活改善。

**区域的教育变化巨大,但还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以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为例,许多年来,面广、量大的国内各界力量给予了贫困地区教育的全方位、实质性支持。比如,按照教育部教师工作司的统一部署,从2019年秋,教育部“国培计划”领航校长们所在的学校,连续3个学期派出1000余名教师,在凉山州7县几十所学校发挥了实践、理念和现代文明的引领作用。一些学校教学及管理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部分教师的精神状态、进取精神和专业成长意识不断增强。四川省教育厅的“一对一精准帮扶”在一些片区由点及面地引发同频共振。这些变化是难得、了不起的,成为区域教育更好发展的良好开端。但深入下去,我们发现还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部分县区党委**、教育行政部门对教育精准帮扶工作被动应付现象仍有存在。在四川省凉山州,虽然有诸如昭觉县等地行政管理者积极思考、主动争取、勇于进取的先进典型,但有些区域对教育改变的复杂性、迫切性认识不深,导致应对教育帮扶工作的动力不足。甚至在一些地区,极个别领导和工作人员认为直接帮扶有点多余,给钱给物就行了。一些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对本区域教育发展状况认识不清,对教育帮扶的重点和关键把握不准。一些人热衷于立竿见影、立马见效的硬件项目,比如造校舍、硬件配备和“智慧校园”建设一类的大工程,几乎全心投入,而真正关乎教育内涵、本质、根本问题的,诸如教师、校长队伍建设以及制约教育改革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则兴趣不大、动力不足。

少量支教主体单位对帮扶区域的教育与学校发展问题调研不够深、不够细,把握不够实、不够准。从某些高校团队支教帮扶的方案和已经开展的部分工作看,号脉不准、定位过高;面上看,很有力,很有声势,但雷声大、雨点小。在少量乡村学校,校长和教师配备不足,许多教师未经师范专业教育训练,课堂教学理念落后,有的甚至没有一名县区级骨干教师,而个别帮扶单位帮扶时未能从实际出发,却把学校发展规划、文化建设和校本研修等作为帮扶的重点工作。这类大水漫灌式的工作虽然动静不小,但收效甚微。极个别帮扶主体的单位领导人态度不是太积极、组织不够有力、工作不够踏实。一些人将教育精准帮扶看成是一项政治运动,以为是一阵风,应付敷衍,很少考虑过程、效果和质量。有部分地区派往支教的教师和相关管理人员,工作能力和师德平平,在支教帮扶过程中或者作秀摆造型、走过场,或者要这要那乱伸手,形成一定**影响。

内地支持的窗口和示范学校的意义和价值没有得到很好体现。许多年来,区域间的对口帮扶尤其是援建学校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花费巨资援建一所学校,派遣一批校长和教师,硬件软件全面配备到位,短时间内为该区域打造出现代化高品质的样板、典型和教育高地。“一枝独秀”也许短时间内“**”了当地教育生态,而从长远来看,并没有产生应有的辐射和影响作用,其他学校的陈旧、落后、低品质状态并没有因之发生多少根本性的变化。

这些问题的产生,有些是思想观念问题,有些是思维方式问题,有些是责任主体不明、职责不清的问题,也有些是行政作风问题,需要认真对待、理性解决。

教育问题千头万绪,真正解决需要聚焦关键、突破重点

一是需要聚合教育共识。关于教育对于国富民强的重要,教育对于文化、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教育发展与社会事业发展的关系、教育本身发展的机制和规律诸问题,早已有定论不需要赘述。关键是,各级党委**如何通过合适的机制、方式激励和动员,让相关区域的行政管理者、党员干部、决策者和实践者形成共识。从我所到的众多区域看,这种必要的共识还没有普遍形成,甚或有的区域少量决策者和管理者对于唯有教育才能阻断贫穷代际传递这一点还没有多少感觉和意识。

二是推动生成内生动力。一切的帮扶,其成功的标志应该是看被帮扶主体主动追求发展的教育帮扶动力生成。仅仅满足于“帮扶”,或者“帮扶过”,也就是说,我人去了,钱花了,报告作过了,要我做的事情基本完成了,从本质上说不是真正的、务实的帮扶,或者说这样的帮扶基本与精准无关。从实际出发,解决根本问题,最终形成未来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这样的帮扶才是有意义和价值的,因而一定是健康和可持续的。

三是形成自我造血机制。四川省教育厅旗帜鲜明地提出,其他地区对于凉山州7县区的教育精准帮扶要致力于“打造一支带不走的教师队伍”,这抓住了帮扶的关键。没有一支精良的教师队伍,何以支撑凉山教育的未来?这也瞄准了教育扶贫中需要解决的“痛点”。大量帮扶实践的经验一再表明: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如运动一般热热闹闹,时过境迁,连痕迹都很少留下。所谓“带不走”,或者说真正致力于“带不走”,就是要致力于建构一种长期有效的、能够从根子上解决教师队伍成长发展的体制机制,要有来自上层、基层的规划、设计,以及推动其强有力执行的方案。

四是迫切需要聚焦核心问题。教师是关键,师资缺口大,结构性缺编严重,并且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教师学历偏低,优秀教师流失严重;学校音乐、美术、科学、小学英语等学科的专职教师十分缺乏;缺乏一支坚强有力的管理队伍;校长领导力不强,学校管理效能不高。这些都是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只有聚焦核心才谈得上“精准”,瞄准了“靶心”,才能抓住要害和关键,才能以一当十,**解决问题。调研发现,教师和校长这两支队伍是需要解决的根本性问题。数量不足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是相比发达区域而言,这些地方教师的基本教学素养、管理素养较低,理念较落后,其教育教学的关注点与最新的教育教学改革、“立德树人”“教书育人”“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的观念尚有差距。相比而言,**区域更要狠抓教师队伍建设。要抓队伍,抓整体素质提升——从抓“有”转变为重“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