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性粒细胞和中性分叶核什么区别

中性粒细胞和中性分叶核什么区别

首先要明白,粒细胞分为三类五种,三类: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其中,中性粒细胞又分为,中性分叶核粒细胞,中性杆状核粒细胞。

所以,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只是中性粒细胞的一种。

单核细胞和多核细胞各有哪些?

单核细胞:
1、白细胞(leukocyte,whitebloodcell)为无色有核的球形细胞,体积比红细胞大,能作变形运动,具有防御和免疫功能。成人白细胞的正常值为4000~10000个/μ1。

男女无明显差别。

婴幼儿稍高于成人。
2、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icgranulocyte,neutrophil)占白细胞总数的50%-70%,是白细胞中数量最多的一种。细胞呈球形,直径10-12μm,核染色质呈团块状。
核的形态多样,有的呈腊肠状,称杆状核;有的呈分叶状,叶间有细丝相连,称分叶核。

细胞核一般为2~5叶,正常人以2~3叶者居多。
3、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icgranulocyte,eosinophil)占白细胞总数的0.5%-3%。细胞呈球形,直径10~15μm,核常为2叶,胞质内充满粗大、均匀、略带折光性的嗜酸性颗粒,染成桔红色。

电镜下,颗粒多呈椭圆形,有膜包被,内含颗粒状基质和方形或长方形晶体。
4、单核细胞(monocyte)占白细胞总数的3%~8%。它是白细胞中体积**的细胞。

直径14~20μm,呈圆形或椭圆形。胞核形态多样,呈卵圆形、肾形、马蹄形或不规则形等。核常偏位,染色质颗粒细而松散,故着色较浅。

5、淋巴细胞(lymphocyte)占白细胞总数的20%~30%,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不等。直径6~8μm的为小淋巴细胞,9~12μm的为中淋巴细胞,13~20μm的为大淋巴细胞。
小淋巴细胞数量最多,细胞核圆形,一侧常有小凹陷,染色质致密呈块状,着色深,核占细胞的大部,胞质很少,在核周成一窄缘,嗜碱性,染成蔚蓝色,含少量嗜天青颗粒。

多核细胞:
1、肌细胞
肌细胞亦称肌肉细胞。

是动物体内能动的、收缩性的细胞的总称。肌细胞细而长,又称肌纤维,但不同于结缔组织中的纤维。肌细胞内含有肌原纤维,形成显微镜下所见的纵纹。肌细胞能缩能舒,不同于其它所有组织,是机体器官运动的动力源泉。

2、间质细胞
间质细胞是这个器官内存在的那些辅助实质细胞完成器官功能的细胞。
3、神经元细胞
长突起的细胞,它由细胞体和细胞突起构成。细胞**于脑、脊髓和神经节中,细胞突起可延伸至全身各器官和组织中。细胞体是细胞含核的部分,其形状大小有很大差别,直径约4~120微米。

核大而圆,位于细胞**,染色质少,核仁明显。

简述粒细胞系统总体形态特征?

粒细胞系统分为骨髓内的原始粒细胞、早幼粒细胞、中幼粒细胞、晚幼粒细胞以及外周血中的杆状核细胞和分叶核细胞。(1)原始粒细胞:胞体直径10~18μm,圆形或类椭圆形。

胞核较大,约占细胞的2/3以上,核染色质呈细粒状,排列均匀,无浓集,核膜较模糊。

核仁2~5个,较小,清楚。 胞质量少,呈透明天蓝色,绕于核周,无颗粒。(2)早幼粒细胞:胞体直径12~20μm,圆或椭圆形。 胞核大,核染色质较原粒粗糙,核仁可见或消失。

胞质量较多,呈淡蓝、蓝或深蓝色,浆内含紫红色非特异性的天青胺蓝颗粒。(3)中幼粒细胞:①中性中幼粒细胞:胞体直径10~18μm,圆形。 胞核椭圆形或一侧开始扁平,占细胞的2/3~1/2,染色质聚集成索块状,核仁消失。

胞质量多,内含中等量、大小较一致的特异的中性颗粒。②嗜酸性中幼粒细胞百科:胞体直径15~20μm,胞核与中性中幼粒细胞相似。胞质内充满粗大、均匀、排列紧密、桔红色的特异的嗜酸性颗粒。

③嗜碱性中幼粒细胞:胞体直径10~15μm。 胞核椭圆形,轮廓不清楚,核染色质较模糊。胞质内及核上含有数量不多、排列零乱、大小不等的紫黑色特异的嗜碱性颗粒。

(4)晚幼粒细胞:①中性晚幼粒细胞:胞体直径10~16μm,呈圆形,胞核明显凹陷,但其凹陷程度一般不超过核假设直径的一半。 核染色质粗糙,排列更紧密。 胞质量多,染浅红色,充满中性颗粒。②嗜酸性晚幼粒细胞:胞体直径10~16μm,胞核在**或偏一侧,呈肾形或椭圆形。

胞质充满着嗜酸性颗粒。③嗜碱性晚幼粒细胞:胞体直径10~14μm。 胞核固缩呈肾形,轮廓模糊。胞质内及核上含有少量、分布不匀的嗜碱性颗粒。

(5)杆状核细胞:①中性杆状核粒细胞:胞体直径10~15μm,圆形。 胞核凹陷程度超过核假设直径的一半,核径最窄处大于最宽处1/3以上,形态弯曲成带状,核染色质粗糙呈块状,核两端钝圆染深紫红色。 胞质充满中性颗粒。②嗜酸性杆状核粒细胞:胞体直径11~16μm,圆形。

胞核与中性杆状核粒细胞相似。胞质充满着粗大的桔红色嗜酸性颗粒。③嗜碱性杆状核粒细胞:胞体10~12μm。

胞核呈模糊杆状。 胞质内及胞核上含有紫黑色、大小不匀、数量较少的嗜碱性颗粒。(6)分叶核粒细胞:①中性分叶核粒细胞:胞体直径10~14μm,圆形源自医。

胞核分叶状,常分2~5叶,核染色质浓集或呈较多小块。 胞质丰富,浆内分布着细小紫红色中性颗粒。

②嗜酸性分叶核粒细胞:胞体直径11~16μm,胞核多分为两叶。 胞质充满着粗大呈桔红色嗜酸性颗粒。③嗜碱性分叶核粒细胞:胞体直径10~12μm,胞核可分3~4叶或分叶不明显。

胞质嗜碱性颗粒呈紫黑色,大小不一,分布不均,常掩盖在核上。 表 粒细胞胞质中四种颗粒的鉴别 中性颗粒嗜酸性颗粒嗜碱性颗粒嗜苯胺蓝颗粒大小细小大小一致粗大大小不一致最粗大大小不一较中性颗粒粗大大小不一形态细颗粒状圆形或椭圆形态不一形态不一数量多多不一定、常不多少量或中等量色泽淡紫红或淡红色橘红色或暗红色深紫红或深紫黑色紫红色分布均匀均匀分布不一、常覆盖核上分布不一、有时覆盖核上。

什么叫核左移,核右移?

核左移一般指中性粒细胞核左移

中性粒细胞核左移是指外周血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多或出现晚幼粒、中幼粒、早幼粒等细胞。
正常时外周血中中性粒细胞的分叶以3叶居多,杆状核与分叶核之间的正常比值为1:13,如杆状核粒细胞增多,或出现杆状以前幼稚阶段的粒细胞,称为核左移。

核左移伴有白细胞总数增高者称再生性左移,表示机体的反应性强,骨髓造血功能旺盛,能释放大量的粒细胞至外周血中。

常见于感染,尤其是化脓菌引起的急性感染,也可见于急性中毒、急性溶血、急性失血等。
中性粒细胞核左移包括:
1、再生性左移:指核左移伴有白细胞总数增高者,表示机体反应性强、骨髓造血功能旺盛。见于感染(尤其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中毒、急性溶血、急性失血等。分为:轻度左移,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数略增高,仅杆状核粒细胞增多(>5%),表示感染程度较轻,机体抵抗力较强。

2、中度左移,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数均增高,杆状核粒细胞>10%并有少数晚幼粒细胞和中毒性改变,表示有严重感染。重度左移,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数明显增高,杆状核粒细胞>25%,并出现幼稚的粒细胞。
3、退行性左移:指核左移而白细胞总数不增高、甚至减低者。

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减低症、严重感染(如伤寒、败血症等)。

核右移一般指中性粒细胞核右移
正常人血中的中性粒细胞以3叶核为主,若5叶核者超过3%时,或中性粒细胞分叶过多,大部分为4-5叶或者更多,称为核右移。此时常伴有细胞总数减少,与造血物质缺乏或骨髓造血功能减退有关。

常见于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恶性贫血等,也可见于应用抗代谢*物如阿糖胞苷等。在炎症的恢复期可有一过性右移。若在疾病进行期突然出现右移变化,则多预后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