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垩纪」开角龙图片:晚白垩纪食草恐龙

 开角龙小资料
中文名称:开角龙
拉丁文名:Cha**osaurus
生存年代:晚白垩纪
化石产地:美国,加拿大体
外形特征:长5~8米
食 性:植食
种 类:角龙类
释 义:开口的蜥蜴

 在晚白垩世,北美洲被一个浅海从中间分开,大部分地区属于亚热带气候。开角龙正是生活在这一时期的恐龙。它被发现于1914年,与其他常见的角龙类恐龙,如三角龙等属于同一种类。

有着夸张颈盾的开角龙头骨化石

 开角龙长5~8米,重约3.5吨。和所有角龙类一样,开角龙头上也长着角,其三只角的排列方式大致与三角龙相同:在鼻子上的角比较短、在眼睛上方的两只角比较长而尖。不过,开角龙的体形较小,防御力也比白垩纪三角龙逊色。但开角龙夸张的颈盾却比三角龙更巨大且结构复杂,它是由多个骨板、角质隆起所组成的,其背部也有圆形的凸起物,相信有装饰及保护自己的作用。但这个颈盾是中空的,很难承受强大的冲击力,也难以抵挡强大的天敌,如暴龙等。在难以发挥实际作用的情况下,颈盾可能只有威吓的用途。

开角龙图片:晚白垩纪食草恐龙

 为什么开角龙的颈盾会中空呢?也许,开角龙也有着装甲带给它们的利弊问题。无疑,装甲是有效的生存利器,但过度坚固厚重的装甲会使恐龙的负担加重,甚至阻碍了逃生。开角龙可能利用颈盾侧面边缘的很多小孔和中空的颈盾来减轻装甲对自身造成的负担。所以,古生物学家估计开角龙舍弃了较强的防御能力,选择了机动性,即逃生的能力。他们认为在速度上,开角龙可以跑得比任何一只三角龙快,这都有赖于它那相对轻型的身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