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王龙的资料及图片,胜王龙的恐龙特点简介

胜王龙(属名:Rajasaurus)是阿贝力龙科食肉牛龙亚科的一属,胜王龙生存于白垩纪晚期的印度,是种大型的肉食性恐龙,身长约8.5米,头部拥有独特的额角。在1982年到1984年之间,印度地质调查局的苏雷什·斯里瓦斯塔瓦(SureshSrivastava)在印度古吉拉特邦科达县的Rahioli发现了胜王龙的化石,除此之外,印度中央邦贾巴尔普尔附近的讷尔默达河河谷也发现了胜王龙的化石,这些地区都属于拉米塔组(Lameta Formation),该地层的地质年代为白垩纪马斯特里赫特阶末期的。

恐龙小资料
文学名:胜王龙
界:动物
门: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亚 门:脊椎动物亚门 Vertebrata
纲:蜥形纲 Sauropsida
亚 纲:双孔亚纲 Diapsida
目:恐龙总目 蜥臀目 Saurischia
亚 目:兽脚亚目 Theropoda
科:阿贝力龙科 Abelisauridae
亚 科:食肉牛龙亚科 Carnotaurinae
属:胜王龙属
种:纳巴达胜王龙
分布区域:印度

胜王龙叙述

胜王龙属于兽脚亚目的阿贝力龙科,阿贝力龙科主要生存于白垩纪的南美洲、非洲、马达加斯加、印度。胜王龙的最近亲是玛君龙,生存于相同时期的马达加斯加。白垩纪早期,马达加斯加/印度曾经是同一个陆块,约在9000万年前,马达加斯加与印度开始分裂,因此这两个地区有非常类似的动物群构成,包含恐龙在内。根据种系发生学研究,胜王龙具有许多食肉牛龙亚科的特征,例如厚重的鼻骨、额骨表面有骨质角状物,胜王龙与其他食肉牛龙亚科的不同处,包含:由鼻骨与额骨组成的角只有一个、上颞孔(Supratemporalfenestrae)的形状也不相同、肠骨的主要部分与跟臀部关节连接处之间有个横向棱脊。

正模标本(编号GSI 21141/1–33)是一个部分骨骼,包含:70%的脑壳、部分上下颌、牙齿、脊椎、尾巴、部分后肢、骨盆。胜王龙的身长约8.5米,高度约2.8米,体重估计值约2.7吨。颅骨相当短,只有60厘米长,具有一个低矮的圆角,由鼻骨与额骨所构成。

胜王龙发现历史

讷尔默达河位于印度半岛中部,从东向西注入***海,总长1312公里。自从19世纪末期以来,讷尔默达河谷已经发现许多恐龙化石,包含著名的印度泰坦巨龙(Titanosaurus indicus)。

在1981年,印度地质调查局的地质学家G.N. Dwivedi与D.M. Mohabey在古吉拉特邦的讷尔默达河谷进行地图测量、绘制工作,当地工人带领他们到科达县Rahioli的一处水泥公司(ACC Cement)采石场,向他们呈现石灰岩层中的不明球状石头。Dwivedi与Mohabey发现这些球状石头是恐龙蛋,并发现石灰岩层的下层是质地粗糙的砂岩与砾岩,内含大量的恐龙化石。

在1982年到1984年之间,印度地质调查局古动物部门的地质学家苏雷什·斯里瓦斯塔瓦率领一个挖掘团队,在当地挖出大量的恐龙化石,同时也完成该地区的地图测绘。这些化石后来存放在拉贾斯坦邦的斋浦尔古生物学机构,并进行初步的化石处理与鉴定工作,之后长期没有受到科学研究。母岩清除后的化石包含以下部分:脑壳、背椎、荐椎、尾椎、股骨、肱骨、胫骨与其他骨头。直到1994年与1995年,旁遮**学与印度地质调查局古动物部门签署一份谅解备忘录,将这些化石转移到旁遮**学存放。

在2001年,美国印度研究学会与国家地理学会赞助一项研究计划,赞助保罗·塞里诺(Paul Sereno)、杰佛瑞·威尔森(Jeffrey A.Wilson)等美国古动物学家,协同印度地质调查局的苏雷什·斯里瓦斯塔瓦进行这些化石的重建、研究工作。塞里诺等人根据完成部分颅骨、骨盆、荐骨的重建,并发现它们的颅骨与额角,类似在马达加斯加的玛君龙。除了讷尔默达河谷的化石,中央邦贾巴尔普尔也发现一些类似的化石。整体而言,已经发现一个部分颅骨、脊椎、骨盆、后肢骨头、尾巴。在2003年,塞里诺、Wilson、Srivastava等人将这些化石正式命名为纳巴达胜王龙(R. narmadensis)。

分页阅读: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