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踝龙的特点及图片——侏罗纪食肉恐龙

合踝龙(学名Syntarsus),又名坚足龙或并合踝龙,意为“接合的跗骨”,是腔骨龙科的一属恐龙。由于它的学名已由一种鞘翅目的昆虫所有,故被三位昆虫学家更名为Megapnosaurus(意为“大死亡蜥蜴”)。但是一些古生物学家并不喜欢这个名字,而这两个名称亦有使用。

恐龙小资料
中文名称:合踝龙
其它中文名称:坚足龙、并合踝龙
拉丁文学名:Syntarsus
发音:sin-TAR-sus
含义:熔接[在一起]的踝骨
目:蜥臀目
亚目:兽脚亚目
类:角鼻龙类
超科:腔骨龙超科
科:腔骨龙科
亚科:腔骨龙亚科
属:合踝龙
模式种:津巴布维合踝龙
时代:侏罗纪早期
分布:津巴布维|南非|亚利桑那
食性:肉食
典型状态:2-3米
推测体重:13千克
命名者:Syntarsusrhodesiensis:Raath,1969

考证

合踝龙几乎与腔骨龙完全一样。格里高利·保罗(Gregory S. Paul)于1993年曾建议将合踝龙与腔骨龙合并。在2005年,亚当·耶茨(Adam Yates)提出合踝龙可能是腔骨龙的异名。于2004年,Michael A. Raath在两份论文中质疑合踝龙是腔骨龙的异名的说法。

合踝龙由鼻端至尾巴长约3米,重约32公斤。在津巴布韦的化石层中,就发现了30个合踝龙标本,故古生物学家认为它是群体狩猎的。它生存于2亿至1亿9千4百万年前的侏罗纪早期。

合踝龙是一类从其祖先的生活环境(可能是南美洲)扩展至世界各地的例子。这类小型的猎食者与早期的恐龙有同样的特征,由于在非洲及美国西南部发现其踪迹,估计它们在**大陆时期就已经由一大洲迁徙至另一大洲。非洲及美国标本的分别是在种层面,这都支持了这种迁移的说法。

标本

津巴布维合踝龙(S. rhodesiensis)的化石差不多有30个标本。北美洲的卡岩塔合踝龙(M. kayentakatae)只有一个小冠饰,且显示有演化至较大腔骨龙科的迹象(如双脊龙)。就像双脊龙,这两个物种都是属于角鼻龙下目及腔骨龙科。但近年来,腔骨龙超科是否属于角鼻龙下目有许多争议,大部分研究认为两者是分开演化的。它们的前上颌骨及上颌骨之间有一个弱的关节,形成了一个钩状的上颌。由于有指它的骨头结构及前方牙齿较弱,难以咬死及紧缠猎物,故有早期的假说指它是腐食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