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感”不是玄学 找对方法,学好诗词也轻松

 10岁上海少年黄嘉晨,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孔夫子学校的早读课就是听诗词,孩子们在班主任的带领下,循序渐进地诵读语文经典古诗文,日积月累的浸润,让黄嘉晨逐渐对古诗文的意境美和韵律美有了更深的感悟。 另外,孔夫子还有抄诗的习惯,一次偶然机会,他发现给抄好的诗配一幅画会很有趣,于是他便根据诗词中的关键信息配上了自己的图画。 画图的前提是理解诗词的含义,对于诗词中不理解的地方,孔夫子会通过阅读其他参考资料和相关书籍加以注解。“了解了这些典故的含义,我就可以把它们画出来了。”孔夫子这样说。 对于不擅长画画的同学,孔夫子也给出了自己的建议,“可以把诗词中的一些元素用便于记忆的图形表现出来。” 图形加深了记忆,原本难背的诗句通过回忆画面的思维引导被攻克了下来。“配好画之后,我再背诗,发现轻松了很多,那些诗句伴随着配图浮现在我的脑海里。” 分析一下孔夫子大语文的学诗方法路径,几乎完全贴合了教育学家布鲁姆总结出的学习能力金字塔。 金字塔底部是低级基础能力,金字塔顶端是高级学习能力。越高层的学习能力,越需要调动学习者的主动学习。

 孔夫子大语文将此理论套用在诗歌学习中,把学诗分为了六个层次:

 1

 **层:识记

 正确诵读诗词内容,甚至熟练到能够把诗背下来。

 2

 第二层:理解

 能明白这首诗讲的是什么,例如明白“二月春风似剪刀"讲的是柳叶。

 3

 第三层:应用

 也就是在某些合适的场合,想到合适的诗句,通过诗句表达自己。(比如前文中提到的,面对加州海平面上的圆月吟诵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孩子。)

 4

 第四层:分析

 就是要想一想,诗人为什么这么写?用了什么方法?这句诗背后的典故是什么?诗里提到了哪些人或事?诗人当时处在什么样的环境中?诗人是以什么心情写下了这首诗?

 5

 第五层:评估

 也就是形成自己的判断,这首诗写得好不好?好教育在哪儿?不好在哪儿?这首诗和其他诗比起来,哪首更好?这首诗的特点是什么样的?如何看待诗人的观点和态度?

 6

 第六层:创作

 自己写诗,或作画。 通常在传统的教学里,不论老师教还是学生学,基本都只能达到“记忆”和“理解”这两层,最多达到“应用”,也就是把学到的知识正确用到考试题目里。但这种机械式的应用更多基于刷题强背,随着时间的流逝,稍一松懈就忘记了。 因此,哪怕在孩子小的时候,在旅途中、在贴合诗歌背景的情境下引导孩子感受作品,鼓励孩子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甚至让孩子大胆创作诗歌作品。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的头脑不只局限于机械背诵,更有能力深度思考。 虽然每年的高考语文卷上作文部分,都会写着选题不限,诗歌除外;虽然大多国际课程对诗词的考核比重依旧微乎其微。 但诗词里有真理和历史,它能启发心智,涤荡心灵,也能跨越时空和文化传递人类共通的情感。 美国前总统特朗普的孙女,英国小王子乔治,俄罗斯总统**的女儿,金融巨鳄罗杰斯的女儿……越来越多的国外精英名流都在学习中文、背诵古诗词。 疫情期间,日本为我们寄来一批批助孕抗疫物资,而比物资更具鼓舞力量的,是箱子上一句句的古诗词: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 诗词的力量,试卷上的分数难以衡量。 最后,用纪录片《人生**次》里云南省漭水中学校长的一句话做结尾特别妥帖:

 “哪有学校不想提高升学率呢?考大学不考诗歌,但是,学了诗歌的孩子,不会去砸玻璃。” 是啊,诗歌改变不了一个人的命运,但有可能改变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