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英文丢中文!双语体系下,诗词教育的“尴尬”

 

 近几年,古早概念“大语文”再次成了新的风口。 由于部编版教材的铺开与国内中高考制度的改革,语文教学成果验收更强调古诗文运用和写作能力,高中阶段语文教材更是将古诗文的比例提高至49.3%。 从以往的背诵、套公式模板拿分,变为如今对运用能力考核的侧重,语文考试越来越灵活,不仅需要有更深厚的素养,也需要跨学科综合、跟现实场景相连。公立体制内的家长乱了阵脚,纷纷求助校外补习机构。 有趣的是,这些针对公立体制的“大语文”补习课程,却意外引来了大批国际化学校家长的关注。 原来,进入国际化学校后,父母的关注点几乎全倾注在了孩子的英文学习上,备考托福、雅思、SAT等英文类考试,背景提升,写英文文书……英文的权重比例之高,让中文学习的时间不得不被大幅度压缩。 同时教育,因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必须采用国家部编教材,无论是课程大纲还是考评都要与所在区同步、统一,即使家长对学校的教材早有不满,也无力改变。 与此同时,一些国际课程又格外重视诗歌的教学,比如IBDP的母语课程:

 以选择中文高水平的考生为例,在IBDP课程中考查诗歌,有三种形式。

 **种,“文学评论”,试卷提供一首现当代诗歌,没有任何题目和提示,请学生用2个小时的时间,写一篇完整的诗歌赏析。

 第二种,“个人口头评论”,学生对一首诗(词)或一首诗(词)的节选进行文学分析,教师录音,时长8分钟。

 第三种,如果学生在课程第三部分中学的体裁是诗歌,那么他们就需要写相应的具有文学理论性质的论文。(比如:请以所学过的至少两位诗人的作品为例,比较诗人在词语选择上的考虑如何影响了诗歌的情感色调。) 由于自身缺乏相应的知识和经验,寻求课外辅导班的帮助,似乎成了家长们所剩不多的选择。 可仔细想来,国际课程中优质语文教学资源的稀缺,让不少**国际学校的资深校长都求贤若渴,那些市面上“闻风而动”的“国学班”,又凭什么在短期内搭建出一套成熟有效的教学模式? 说到底,其本质还是靠“刷题、强记”取胜的应试教学。